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汽车百科 汽车百科
汽车在中国有售吗_大发汽车公司代工哪些车辆
tamoadmin 2024-09-05 人已围观
简介1.城市中的灵活小能手 K-Car发展史(一)2.又一家中国车企退场,主销10万级SUV,或许你也见过3.百亿亏损一年转正?李斌:省省就出来了力帆这个牌子现在已经很少进入我们眼球了,在前几年的时候,我我们还经常能看到路上能跑力帆的车子,但是现在在大中型车市根本就没有这款车子的生存空间了,在三四线城市还有一些他们的专卖店,很多人买力帆车子的原因也是因为这个品牌的车子的优惠力度确实很大,也就是打折甩卖
1.城市中的灵活小能手 K-Car发展史(一)
2.又一家中国车企退场,主销10万级SUV,或许你也见过
3.百亿亏损一年转正?李斌:省省就出来了
力帆这个牌子现在已经很少进入我们眼球了,在前几年的时候,我我们还经常能看到路上能跑力帆的车子,但是现在在大中型车市根本就没有这款车子的生存空间了,在三四线城市还有一些他们的专卖店,很多人买力帆车子的原因也是因为这个品牌的车子的优惠力度确实很大,也就是打折甩卖,人们觉得便宜才会去买。
其实人们嫌弃力帆这款车子的原因有很多,其实一个就是力帆这个车子起的名字就是有问题的,中国人都是比较迷信的,你车子起名字叫力帆,谐音也就是立翻,个人家立刻翻车的感觉,这对于很多人来说单单这一点,就让很多想买车的人直接不考虑了。当然这个不是个例,例如目前卖的很好啊BYD,车标的名字也被人吐槽了很久,后来给自己解释了一下说自己的BYD是build your dreams的意思。后来直接舍弃车标更还为宋、唐、元等等。
在一个问题就是力帆本身是座摩托车起家的,在2003年的时候成立的力帆汽车公司,开始生产汽车,我们都知道作为一个车企,车子的核心技术是最重要的,力帆虽然摩托车座的不错,但是在汽车的核心技术上不管是自己的研发还是后期的技术引进都没有跟上时代的步伐,技术跟不上的问题直接导致的就是力帆汽车的质量问题。车子的故障率一直居高不下。
在前几年打口碑主要几年,力帆汽车直接因为自己车子的质量问题砸了自己的车子的口碑,有很多人说买了里力帆车,倒不会立翻车,但是会让你一直去4S店,保修的4S店都快赔死了,很多4S店都关门了。不过近几年力帆在改革,车子也在不断的引进新技术,看力帆后期的效果吧。
所以你觉得力帆的车子值得买么?
城市中的灵活小能手 K-Car发展史(一)
深圳东志,最垃圾不过了的结算工资的时候,还各种扣工资,扣到没钱了!你也就解放了!烽火通信没去过,垃圾之一的深圳东志科技帮烽火通信与三大营运商做路由器做代工的!深圳东志科技,最牛皮的罚款,厕所抽烟被发现罚款500!东志科技垃圾到了军事化管理,罚款又罚的凶,每天两餐饭,吃饭还有自掏腰包!东志科技垃圾到了军事化管理,罚款又罚的凶,抽一次烟罚款500,每天两餐饭,吃饭还有自掏腰包!中午只给1小时休息,吃饭时间也算在里面,只有半个小时休息!早8点钟开始上班,到12点准时下班,吃饭,到1点就开始上班到晚上5点,6点又上班到晚上8点,黑工厂人又多,吃饭像打仗!早8点到晚8点,一天10个小时,垃圾中的极品!
又一家中国车企退场,主销10万级SUV,或许你也见过
K-Car(全称Kei?Car),车身轻盈,尺寸小排量小,短小的车身游走在城市中说得上动作敏捷。不过在当下的国内路上基本上已经看不到这些小车的身影,甚至很多年轻人根本没有K-Car或者微型车这个概念,但是K-Car在日本占了汽车总销量的三分之一,甚至在日本汽车销售榜前十占有一半以上,而曾几何时,国内大街上几乎被这些微型小车占据。那为什么在日本那么火爆,在国内却无人问津呢?现在大部分国人买车第一时间都是想到SUV,或者是一些长轴距的车型,大多选择买一些空间大大大装东西多多多的车型,那些小排量小空间的车型基本上看都不看,主要的原因其实是两国地形差异与政策。
大家都知道日本国土面积并不大(大概一个云南省那么大吧),人口密度也相对较大(1.26亿),街道也比较窄小,K-Car这些小车正正就符合这种地形,可以自由地穿梭在这些大街小巷。中国可以走的都是城市快速路或者高速,可能在回到家门口才会走一些小路,当然就想买一些大车开更舒服,如果在日本都开一台像卡宴(Porsche?Cayenne)这样的大车,路又窄,你说还咋走呢?
而且日本对于K-Car也有许多的优惠政策,一般的私家车购车时要交5%的购置税,K-Car只需要3%,还有汽车重量税、强制保险费、基于排量的道路税都是要比普通汽车低很多的,还有最吸引的就是购买K-Car是不需要车位证明的,一般车需要车位证明才可以购买。小型的尺寸与发动机排量就可以反映出日本日常的驾驶环境,不足1.5米的宽度与660cc的排量,日本城区的速度限制不超过40KM/h,小排量也足够满足日常出行的动力。K-Car就是为日本的市场和地形打造的一种车型,在日本怎么能不火。
图:日本下班走的路。
图:中国下班走的路,差异辣么大。
图:K-Car的小尺寸解决了停车难的问题。
图:七龙珠中也有出现过K-Car。
K-Car诞生在半个多世纪之前的194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时代,当时日本人普遍都买不起全尺寸的汽车,为了促进汽车行业的发展建立了新的汽车标准,从1949年最低标准100-150cc调整到1955年的360cc。建立新标准后,吸引了许多汽车厂商都开始生产K-Car,铃木(Suzuki)和斯巴鲁(Subaru)率先开始大规模生产,充足的车源满足了岛国人民出行以及基本运输的需要。1968年自动变速器第一次出现在K-Car上,盘式制动器也陆陆续续应用在许多K-Car上,性能大幅提升。
15年销量在稳步下滑,比10年的销量足足低了80%,原因是360cc的排量满足不了市场的需求,制造商纷纷呼吁放宽尺寸标准,最后日本立法机关也妥协了,长度与宽度分别增加了200毫米与100毫米,发动机排量在16年增加到了550cc。随着80年代科技的进步,K-Car的配置变得越来越好,从大功率空调系统与更先进的系统,到四轮驱动与涡轮增压,出口的销售额创下历史新高,同比增长达80.3%。
日本经济在90年代迅速发展,1990年3月再次引入新标准,排量增加到660cc,长度增加了100毫米制造商也迅速开发新车型来跟上节奏,有一部分车型配备上了涡轮增压,解决了马力与扭矩不足的问题,马力限制在64PS(47KW)。这些标准一直维持至今。
图:小小的K-Car也能满足日常运输需求。
Kei?Car这个名称并非是来自民间的叫法,而是一个车型级别的名称。Kei?Car也叫K-Car,“kei?jidosha”是日语“軽自動車”的发音直译,也就是英文“Light?Car”一个意思,轻自动车。既然K-Car是一个车型级别,那么它也会有相应的法律法规,下面这张图就清晰的列出K-Car从诞生至今的法规变化。(虽然上一页也说过了....不过这样看比较清晰)
图:K-Car法规史,最多高性能K-Car的时代是1990~1998年间,诞生了名震江湖的ABC代表,A是Autozam?AZ-1(1991)、B是HONDA?Beat(1991)、C是Suzuki?Cuccino(1991)。
K-Car的车牌从颜色到尺寸也是有别于一般私家车,一般私家车的车牌颜色为白底黑字,而K-Car的车牌分为两种,黄底黑字代表私家车,黑底黄字代表商业用途的K-car,比较好区分。
图:黄底黑字代表私家车牌照。
图:商业用K-car则是用黑底黄字牌照,相当好区分。
图:左边的“一般”私家车白色牌照与右边K-Car牌照的区别。
铃木Suzulight
K-Car的法规在1949年就实施了,但是到了1955年推出第一款K-Car车型。铃木Suzulight,说得上是K-car的先驱者,2990*1300*1400的尺寸,看起来就像一个方盒子一样,轴距达到了2000毫米,塞进四个人都不觉得拥挤。搭载0.36L两缸风冷二冲程发动机,使用三速变速器,前轮驱动输出出16PS的马力,极速上到85km/h,当年这个极速也算快了。不仅空间与动力有不错的表现,操控也是杠杠的,前后都装备了双横臂独立悬挂,由于当年日本的道路比较恶劣,现代化的悬挂系统承受不了这种路况,之后更换了钢板式的悬挂。
图:看起来就像一个又大又方的盒子。
斯巴鲁360
不过在人们心中真正意义上的K-Car,是1958年的斯巴鲁360,同样是360cc两缸风冷二冲程发动机,但用的是后置布局,配备四速手动变速器和三速自动变速器。性能一向都是斯巴鲁的强项,同样参数的发动机比上面的铃木Suzulight多了6PS马力,有四速手动变速箱能将其推到96km/h的时速。车顶用的是轻量化的玻璃纤维车顶,车辆重心压力降低了不少,要知道轻量化材质的车顶在现代也是极致的性能车才会用。
斯巴鲁360后来衍生出了另外几款车型,包括一辆名为“Custom”,一辆敞篷车,和一辆名为“Yong?SS”的运动车型。不幸的是在1969年因安全问题在“消费者报告杂志”中曝光,原因是车辆重量小于1000磅,安全标准不过关。最后大部分的斯巴鲁360被报废肢解。
图:斯巴鲁360(怎么感觉车头神似大众的甲壳虫)。
图:斯巴鲁360?Custom,可以将之视为双门旅行版。
图:敞篷版的360,撩妹神器。
图:斯巴鲁360?YoungSS?运动版。
再者,斯巴鲁360曾经推出过将近一万辆的左驾版360准备销往北美市场,至于在那个年代和那个结果可想而知了。
马自达Autozam?AZ-1
这台马自达(Mazda)AZ-1名义上是属于马自达,但却不是以马自达品牌来销售。AZ-1应该叫做Autozam?AZ-1,是马自达在80年代末建立的一个小型车品牌“Autozam”,由马自达负责销售的Autozam?AZ-1却是由铃木负责代工,因为马自达过往并没有做K-Car的经验,而铃木却是最早做K-Car的制造商。
说回这台车的基本参数,动力来自于铃木0.6L代号为FA6的直列三缸涡轮增压发动机,用中置后驱的设计,0-100加速只要9.3秒,最高时速153km/h。用管阵式车架,结合蜂巢式铝合金构造,车身包裹的是玻璃纤维材料,车重仅720kg。AZ-1最大的设计亮点一定是那一双翅膀,鸥翼门的设计在当年已经是很超前的设计,出现在一台K-Car上更是让人想不懂。1992年上市的AZ-1由于制造成本高,价格也随着升高,导致总销量只有零星的4392台,在1995年走下历史的帷幕。
图:Autozam?AZ-1。
图:前卫的设计放到现在也像一台概念车。
图:紧凑的发动机布局。
图:Mazdaspeed?For?AZ-1套件。(这是...F40的mini版吗?)
本田Beat
它是本田(Honda)创始人本田宗一郎最后的作品,车型是由著名的宾尼法利纳设计,在1991年诞生。Beat拥有着90年代本田性能车应有的基因,只提供5速手动变速器中置后驱的布局,搭载代号E07A直列三缸SOHC自然吸气引擎,同样拥有本田发动机高转速的特点,在8000rpm才达到最大功率,红线区直上8500rpm,转速表底居然达到了5位数10000rpm,这副中置发动机放在这台小车上,开过这台车的人都会毕生难忘。
图:本田Beat(大家有没有觉得有EG6的影子)。
铃木Cuccino(卡布奇诺)
头文字D迷中的K-Car之王铃木Cuccino,据说在伊吕波、八方原这些山路可以秒杀RX7、R34这些大马力车,虽然说这些只是在游戏与中,不过凭借Cuccino短小精干的尺寸、50:50的前后重量分布与只有700kg的重量,在实际驾驶中的性能也不能小看。Cuccino在1990年推出,与马自达AZ-1、本田Beat是竞争对手,3台车称为性能界K-Car的ABC。前双摇臂,后复合式多连杆,这个悬挂设定意味着Cuccino是一台操控性能极强的K-Car。Cuccino的敞篷设计非常有创意,顶棚分为三段构成,可以在Coupe、Targa、T-top三种模式下切换。
图:铃木Cuccino。
图:在一台K-Car上看见12000rpm的转速表也是挺恐怖的。
图:在头文字D中与拓海的精彩雨战大家还记得吧。
图:谁说K-Car是用来买菜的,大宽体大尾翼去斗车一样行。
其实中国并不是没有K-Car,奥拓(Alto)、安驰(1991年的大宇Tico其实是来自1988年的铃木Fronte)、北斗星(铃木Wagon?R)、吉姆尼在日本也是660cc(K6A引擎)的车型,还有就是铃木的各种0.6小货车(例如长安的SC6320G就来自铃木的Carry)、微面(K-Van)等也曾统治过中国马路上的能见度。日本与中国对待K-Car的方式如此不同,可能是中国对K-Car有误解,认为K-Car就是国内的微面,而日本的K-Car却是一个车型标准的划分,相应的政策也促使了日本K-Car受欢迎的程度。国人对K-Car的看法还是以为是那些配置很低,尺寸又小的车,下一回就跟大家介绍一下现代化的K-Car,看看对比以前有什么进步,下回见。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百亿亏损一年转正?李斌:省省就出来了
近日,网上曝出小鹏汽车低调收购广东福迪汽车的新闻,而在相关网站查询后也证实了这一消息,福迪汽车股东方已变更为肇庆小鹏新能源投资有限公司,福迪汽车原董事长、法人叶青等均已退出,由小鹏汽车总裁夏珩担任福迪汽车执行董事。
来源:天眼查
其实,近年来不乏造车新势力收购三四线传统自主车企的事情发生,如理想收购力帆、威马收购黄海、拜腾收购华利、博郡收购夏利等。虽然收购本身和作为收购方的造车新势力受到的关注度颇高,但作为被收购方的某些三四线车企知名度却较低,那么国内的很多三四线车企到底什么来头?它们对新势力来说有什么利用价值呢?
上世纪末本世纪初,中国汽车市场需求的爆发让一系列自主汽车品牌涌现。然而,并不是每一个自主品牌都能在市场经济的残酷规律下最终活下来,这里我就选两类典型案例说说。
一类是偏安一隅,缺乏技术和新车研发实力,主要做单一产品或代工产品的小厂:
福迪探索者6(已停售)
例如开头提到的福迪汽车,它成立于1988年,主要生产10万内的低端皮卡和硬派SUV,并为国内其它自主车企提供零部件。代表产品为雄狮系列皮卡与在皮卡底盘上打造的探索者系列SUV,但销量一直不温不火,销售区域主要集中在华南三四线城市和农村。
福迪雄狮F22?指导价:7.78-15.18万
由于本身体量就偏小,加上偏安一隅,又缺乏核心技术和新车研发能力,无法推出迎合市场需求的产品,因此只能继续生产老旧的皮卡底盘产品,销量日渐萎靡,愈发边缘化,被市场淘汰实属必然。而被小鹏收购,对福迪来说也算是甚好的结局了,至少没有破产清算或赔到一分钱不剩。
另一类是赚到第一桶金后故步自封,不思进取,进而丧失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大厂:
例如成立于上世纪80年代的一汽夏利,靠引进日本和丰田的技术生产轿车,曾是国内入门小型轿车领域的老大,家喻户晓,跑遍我国大江南北,也曾是中国路面最常见的车型之一。
夏利N5(已停售)
不过,夏利却故步自封,没有将从市场赚到的资金投入到可供企业未来持续发展的技术研发中去。进入21世纪还继续生产既有旧车型或是丰田淘汰的老车,既没看到国内消费趋势推出SUV,又没有产品力有明显竞争优势的轿车,加上产品线单一,最终只能被市场抛弃。曾经的自主老大哥,被收购也是咎由自取。
而对那些尚未被收购或尚未倒下的三四线自主车企来说,碰上如今车市竞争日益激烈,市场日渐饱和,增速日渐放缓的情况,处境也不容乐观,这里我也分类说明。
一类是靠着合资公司奶,而本身自主品牌处境堪忧的车企:
中华骏捷(已停售)
典型案例就是华晨中华汽车。在2005-2010年左右,华晨汽车可谓关注度最高的自主车企之一,靠着尊驰和骏捷两款在同级中产品力还算不错的热销车,曾一度跻身一线自主车企的地位,甚至还推出过酷宝轿跑和骏捷旅行车这样在当年理念大胆前卫的产品,车型还远销欧洲。
中华酷宝(已停售)
不过,或许是合资公司华晨宝马带来的高利润就足以养活自身,华晨在与宝马合资后就逐渐丧失了继续向上发展的动力,有看点的新车越来越少,取而代之的是以宝马引擎等为噱头,但实际产品力并不突出的车型,并逐渐被长城、比亚迪等后发车企超越,沦为如今的三线自主。
中华V7?指导价:10.87-15.99万
而如今,国家政策已经放开了合资车企的股比限制,宝马依靠更强的实力和更大的贡献度,得以大幅增持华晨宝马的股份,而基本没有贡献的华晨,在合资公司的话语权和分到的利润只会大幅缩水。潮水褪去后,将会看到谁在裸泳。不是我悲观,华晨即使现在醒悟也太迟了,如此大环境,翻身的机会很小。
还有一类是只能依靠山寨红利割韭菜的车企:
众泰SR9(已停售)
典型案例有我们很熟悉的众泰、君马,以及看名字就很玄学的川汽野马等三四线品牌。
君马MEET?3?指导价:7.99-11.89万
这类车企与开头提到的福迪很相似,通常体量有限,但它们又比福迪聪明,能通过山寨外国品牌著名车型的外观内饰设计来割一波韭菜和市场红利,因此销量和知名度还是要比福迪高得多。
野马斯派卡?指导价:5.98-7.58万
可是,这些企业又犯了和夏利一样的错误,赚到第一桶金后却不重视新产品新技术的研发,若说夏利生产老车不回头,它们就是山寨一条路走到底不回头,其它方面几乎没啥卖点,质量可靠性也不咋滴,等到消费者对山寨车厌倦了,它们也就自然失去了市场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以某种方式出局只是时间问题。
既然这些三四线车企处境这么艰难,那一票造车新势力为何还乐此不疲进行收购呢?
首先,这些三四线车企相比新势力而言成立早、规模大,就算混得再差,也有既有的厂房和配套生产设施。而新势力多处于轻资产状态,除少数如小鹏拥有自建厂房外,其余多数没有自己的厂房,需要找别的传统汽车企业代工生产,运营成本居高不下,产能还会受代工方掣肘。而收购三四线车企后,生产线改建的成本比新建工厂低得多,而且能自由支配产能,不再寄人篱下。
其次也是最重要的是,这些被收购的传统三四线车企拥有造车资质,而新势力想靠自身获得造车资质是很难的,而收购一个有造车资质的车企就是最简单、快速且成本最低的方式。有了“准生证”,才算是一个完整的真正的造车企业,才能吸引更多的资金流用于企业后续发展。
提到资金流,就得说下这个事儿。新势力多数都还处于亏损期,比起每年上百亿人民币的亏损,这点付出几亿人民币甚至1元象征性的收购,简直就是九牛一毛,何况新势力们每年还会放出几百亿级别人民币的融资,参加的水鱼还不在少数,获得收购资金根本不是问题。
总而言之,一批三四线自主车企倒下和被收购,都可归咎于一个共同原因,那就是没有对实打实的车型产品力和技术给予充分重视,要么尽玩些虚的噱头,要么就想着吃老本过一辈子,进而丧失了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而这也是小编我文中反复说到的一句话。
至于那些作为收购方的新势力,其实也不只是为了获得造车资质和扩充产能,正如文中所说,架构相对完整和大规模的企业才更容易获得投资者的信心、吸引用户的关注和下单购买,因此新势力们收购三四线车企的目的还在于吸引融资,提升知名度、销量、利润,好尽快转亏为盈,把生意进一步做大。
再把话说难听点,即便无法转亏为盈,要是某天连新势力自己也撑不下去,需要别人来收购了,那更完备的企业架构也可以卖出一个不错的好价钱,创始人不至于亏得渣也不剩嘛!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文|Karakush
昨天晚间,蔚来发布了2019年Q4及全年业绩报告。
去年最后一季,他们打了漂亮的一仗,交付了8224辆汽车,环比增长71.4%。季度总收入28.48亿元人民币,环比增长55.1%。然而,调整后净亏损(非美国通用会计准则)达到28.13亿元,环比扩大14.8%。
这使得去年全年交付数量达到20,565辆,同比增长82.1%。全年总收入78.25亿元,同比增长58.0%;调整后净亏损(非美国通用会计准则)109.62亿元,同比扩大22.4%。
也就是说,卖得固然挺好,却并没能阻止一年仍旧血亏109亿。
让人忧心的是,因为的原因,今年可能卖得也很有挑战。
李斌在财报电话会议时提到,蔚来今年1月、2月一共就交付了2305辆车,“低于我们疫情爆发前设定的目标。”
在财报的业务展望中,也表明今年Q1会出现交付、营收双降的情况:
交付量预计在3400~3600辆之间,环比下降约56.2%~58.7%,同比下降约9.8%~14.8%;而总收入预计在12.09亿~12.73亿元之间,?环比减少约55.3%~57.6%,同比减少约21.9%~25.9%。
世难时艰的,蔚来还格外亏不起。截至去年12月31日,蔚来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还有限制性货币资金和短期投资)只剩下10.56亿元。去年Q3季末,账上可还有近19.61亿元的。
财报中写道,这点现金不足以支持未来12个月持续经营所需的营运资本及流动性,还得靠外部融资。而由于各种不确定性,根据管理层的评估,“公司是否有能力持续经营仍存在重大疑问。”
前面说钱不够的那些,在Q3财报里也见过。蔚来也在积极融资续命,2、3月陆续向多家无关联的亚洲投资基金发行了共计4.35亿美元的可转债,目前已全部完成发行。
最后那句“重大疑问”,是这次新添加的,动态展示了蔚来对自身财务状况的新认知,暴击感十足。
财报公布后,蔚来股价在盘前下降了17.24%。截止收盘,下降16.21%,至2.43美元。不过,昨夜过后,美股股价已经不太具有指向性了。
李斌还是展示出了自信和希望。
在电话会开场solo讲话时,他说,蔚来“逐步走出了最艰难的时刻”。团队已经做好了充分的准备,确保完成2020年的销量目标,并且持续提升毛利率、改善整体运营效率。
尤其是强调今年的核心目标之一,是提高毛利率。虽然在过去数月的各个场合,这个目标被反复重申,但是昨天是第一次被提上日程:
李斌说,蔚来有信心,在今年Q2实现毛利率转正,到年底毛利率达到二位数。
这看上去非常激进。
毕竟现在的毛利率是负的,而且负好久了。
如何卖车不亏钱?
2019年,蔚来毛利率为-15.3%,排除电池召回带来的负面影响,为-10.9%。对比上一年,是-5.2%;其中,汽车销售毛利率为-9.9%,排除电池召回带来的负面影响,为-6.0%。对比上一年,是-1.6%。
可见,毛利率不仅为负,还负了。即便排除掉电池召回那种一次件,仍旧比上一年负得多。
蔚来最好的毛利率成绩,是在2018年Q4实现的,整体毛利率0.4%,汽车销售毛利率3.7%。都是闪闪的正数。
但是也远没有接近两位数。在同行之中甚至不大入流。根据网站财报说的统计,主流车企如通用毛利率为10.2%;福特为13.6%;丰田为18.0%;本田为20.5%;特斯拉为16.6%。也说明蔚来的愿望其实不算好高骛远,只是力争要够上行业主流水平。
实现正毛利,是实现净利润的第一步。毛利润需要足够大,才好支付相关的劳动力、设备、研发以及销售的许多成本。毛利率长期为负是挺过分的,夸张一点说,就是卖一辆亏一辆。
往好的方面看,从去年下半年开始,蔚来的毛利率是在好转的。去年Q3毛利率为-12.1%,Q4提升为-8.9%;而在汽车销售毛利率方面,Q3为-6.8%,Q4提升为-6.0%。
对蔚来而言,提升毛利率和提升汽车销售毛利率基本是一回事,因为主业在总收入中的占比高达94%。毛利率的增长也主要是由于下半年尤其是Q4,ES6和ES8的产量和交付量急剧增加。
然而一个重要的问题是,和Q3相比,Q4的交付量增加显著,而毛利率提升却非常非常非常之有限。这个问题在电话会议上被提了出来。
蔚来财务副总裁曲玉解释,主要原因来是车型组成。Q4的主销车型为ES6基准版,其售价比ES8低近10万。通过梳理过去一年四季财报,我们毛估估了一个单车均价,也可以看出ES6开始交付后整体均价走低的趋势。
今年的车型组合,会以新款ES8取代旧款,价格会略提一些;同时加入新车EC6,价格还未定,在等Model?Y。不考虑EC6,ES6还会是主销车型,均价方面不会有特别的变化。蔚来或许会有一些增值手段,比如NIO?Pilot选装包等等,来提升售价。
此外,最影响毛利率的两个因素,就是销量和成本。
省省更健康
李斌说,要通过优化供应链、持续降低电池包成本、提升生产规模,以及优化管理,来带动车均制造费用下降,提升毛利。
其中最主要就是要靠电池成本的下降。蔚来的供应商是宁德时代。
过去一年半其实多多少少都有在持续降价,不过今年降幅会大一点,从今年Q2开始,每一个季度都会有所下降。到Q4还会推出新的100度电池包,以及用CTP技术(无模组动力电池)的电池包,在不影响车辆性能和续航的前提下,蔚来能够把电池整包每瓦时成本做到同比去年Q4下降20%。
除了价格,在账期等付款方面,蔚来也能争取到更好的条件。现在比去年就已经宽裕很多了,比如去年Q1,蔚来可是要提前给宁德时代支付全年的费用。
日久生情这么基的理由之外,更重要的是,蔚来经受住了市场的考验,证明了自己作为优质客户的价值。
李斌解释,去年补贴退坡以后,电动车销量下滑严重,尤其是一些主营2B售作运营车辆的车企,受到补贴退坡影响特别大。蔚来主要是卖给个人用户的,没有这种销售压力,靠着稳定的增长于是成为越来越重要的客户。
而在其他物料成本(其他供应商提供的零部件)上,蔚来也相信可以减少10%。
此外,随着生产规模上升,物料、人工、设备等等制造成本,都会体现出规模效应。
一个例子是对江淮蔚来工厂的制造补亏。去年Q1财报中有提到,自2018年4月江淮开始为蔚来代工生产ES8,蔚来每个月要按车支付给江淮制造费,并在三年内对其经营亏损进行补偿。而随着产量增加,生产补亏会逐步减少,这部分预估能在2020年帮助降低制造成本约30%。
当然,任何规模效应都会有一个盈亏平衡点。按照目前蔚来的状况核算,每个月生产4000辆是比较经济的点。那就意味着,每年如果可以达到4.8万辆的话,至少在制造方面能实现最优的经济性。
蔚来销量还得翻番才行。
大力出奇迹
无论是为了提升营收、规模、市占或其他目的,蔚来都得继续不遗余力地扩张销量。
今年太难了。甚至仅仅说难,都有点侮辱今年的难度。今年1、2月,乘用车大盘销量下降了41%;纯电动车市场更糟糕,下降超过60%。
虽然压力山大,蔚来说还是很有信心实现2020年的销量目标。具体多少是个内部数字,倒是没敢往外捅。但是信心是满溢出框的。
一部分是因为,背靠蔚来老车主。
这批战斗人员在疫情时期再一次表现出骁勇凶残的销售本性,让蔚来的用户核心价值观再一次德有所长。
据悉,去年45%的订单是来自老车主推荐;而近期,这个比例愈演愈烈,已经达到了69%。在老车主们的张罗下,过去30天的新增大定数为2183辆,日均新增订单已恢复到了去年12月份的七成。
这使得蔚来虽不敌下降,但是仍旧优于大市。
甚至在豪华榜单上留下姓名。
蔚来认为,日均新增订单将在4月恢复到去年高峰时期的水平。
随着疫情好转,线下到店流量也会逐渐起势。去年Q4蔚来开始主推更高效的Nio?Space来扩大销售网络,今年预计到年底将开设到200家;与此同时,大牛屋今年基本不会再增加了。
Nio?Space是蔚来和合作伙伴合作进行拓展,基本上用的是按成交付费的结算模式,根据线下的流量,按照每台成交的车,蔚来支付给合作伙伴一个成交的费用。总体上来说,按照这个方式,Nio?Space对销售管理费用的影响就比较有限了。
渠道之外,李斌还把BaaS(Battery?as?a?Service,电池即服务)也作为提振销量的一个重要策略。
这个具体是怎么一个生态化反的过程,我也是没琢磨透。
李斌着重强调了BaaS的独属性,“全世界只有蔚来可以把所有电的部分打通。”在这个电池流通体系内,你可以租电池,可以快速换电,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灵活升级成不同容量的电池包。最近蔚来已经开始为用户提供84度电池包更换的选项。
对销量的贡献逻辑,或许是通过优秀的用户体验,来曲线增粉吧。
因为用户量在增加,蔚来今年预备增加对这个体系和周转电池的投入,总体投入规模在1亿元左右。
莫愁穷滋味
这是为数不多的几个蔚来还会增加投入的地方。
你不能再说他们乱花钱了。
事实上,去年全年的销售及管理费用为54.52亿元,同比仅增长了2.1%;研发费用涨得多一点,为44.29亿元,同比增加了10.8%。
但是从Q4的趋势来看,去年逐步深化的降本增效行动,是有在好好落实的。Q4的销售及管理费用15.46亿元,同比减少20.5%;研发费用10.26亿元,同比减少32.3%。
除了该花并不得不花的部分,蔚来正在学习深度勤俭。
比如去年他们做了大量的组织优化和业务调整,把人员总数从去年初的近1万人,减少到目前不到7000人。
此外,还有租赁终止补偿、制造和供应链战略调整等等。这些已经都基本完成,并且把完成的代价都留在去年,以一次性支出总数4亿元,为2020年的经营效率打下基础。
蔚来表示,在非常严格的费用控制和效率提升的自我要求下,今年Q1已经可以看到初步成果。即使面临疫情压力,Q1净亏损有望比Q4下降35%。
不在贫穷中崛起,就得在贫穷中爆发。
这是蔚来眼前的道路,并没有失败这个选项。提升毛利的愿望只是开始,任何人都是在挣钱的那一夜才真正懂得什么是成长的。
蔚来还早呢。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上一篇:上海博物馆_上海博物馆公众号预约
下一篇:本田披露历史_本田披露